主页 > 移民生活 > 美国移民生活 > 安家 >

让孩子不忘本 让父母适应美国

发布时间:2009-06-04 12:00来源:未知 点击:

        来美国三五年后,新移民的日子慢慢稳定下来,家庭中最让他们头疼的两大问题就冒了出来:如何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却保留中国的语言和文化?如何让父母答应到美国来还要留得住?

  中国,在孩子眼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

  不管孩子是出生在中国还是美国,华人父母开始总是拼命教他们讲英文,担心他们进学校后英文跟不上。等到孩子进入学校几个月后,真正的挑战就开始了:孩子们英文越来越流利,越来越不喜欢讲中文了。随之而来的,还有孩子从学校学来的那些和父母的文化背景格格不入的东西。

  于是,大大小小的中文学校在美国各地冒了出来,但每周末两个小时的中文学习,只能说是满足了家长们希望孩子学中文的心愿而已,真正的作用很有限。于是,寒暑假孩子们经常被送回中国,但毕竟时间太短,作用有限。对大多数父母而言,只能看着孩子一步步完全美国化,中国渐渐成了孩子眼里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。

  交织着希望和遗憾,新移民们心情复杂地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,父母的问题又让他们头痛,而且难度一点都不比孩子的问题小。

  父母:有一个“三个月极限期”

  晓伟8年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,直接进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科学系,读完博士进了一家软件公司。因为赶上了高科技行当风起云涌的好时候,晓伟的年薪起步就是12万美元,两年后贷款买下了50多万美元的大房子,与一个同样来自国内的留学生结婚后,小两口觉得是把双方的父母接到美国来住一段时间的时候了。

  先接来的是女方的父母,他们来自云南昆明。女方的父母都是退休中学教师,早就想来美国看看女儿女婿了。每逢周末,晓伟夫妇都会带他们把周围或远或近的景点一个个转到,但平时就没办法照顾他们了。好在晓伟他们住的地方环境很好,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湖,湖边有很多松树,老两口每天都去湖边散步,每次都捡回来几个很大的松树球,还不断感叹:“在国内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松球。”等到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大大的松球时,老两口小心翼翼地说,他们想回家了。晓伟夫妇大吃一惊,刚来了4个多月,怎么就想回去了?老两口的回答是:“太寂寞了。”

  送走了女方父母,又迎来了来自河北农村的男方父母。从他们进门的第一天起,晓伟的母亲就开始念叨:“赶快要个娃娃吧,我们来帮你带。”可晓伟他们暂时还不想要孩子,婆婆说多了,晓伟的太太就不高兴了,时间一长,晓伟夹在中间很难过,干脆安排父母回国了。

  如何让父母高高兴兴地留在美国以就近照顾,几乎是所有新移民都急于要解决的问题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相比,要父母融入当地社会、适应当地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有人做过粗略统计,到美国来探亲的父母都有一个“三个月极限期”。在前三个月,面对几年不见的亲人和国外的异国风情,父母们会很高兴,但三个月后,难以控制的寂寞、孤独感就开始困扰着他们,子女很忙不忍过多地去打扰,而周围的人都不认识,因为语言的障碍又找不到朋友,更看不懂电影电视,等待他们的只有要么回国,要么勉强留下来,但心里并不舒服。

  教会:旅美中国老人惟一交流场所

  心情不好加上社交圈子极小,常常会使家庭矛盾迅速发酵膨胀,甚至会使一家人不欢而散。在记者认识的朋友里,也有个别父母留下来的例子。最多的情况是夫妻生了孩子,请父母来带,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,但维持的时间只有两三年。还有一位朋友是家中的独子,他把早年守寡的母亲接到了身边。因为母亲岁数大了,行动不便,孝顺的儿子把母亲送到了当地一家养老院,每个礼拜去看望两次。于是,母亲每天的事情就是坐在轮椅上呆呆地望着窗外,盼着儿子的身影,话越来越少,反应也越来越慢。

  当然,如果子女坚持,父母多半也会继续留下来,而且双方都会努力想办法让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变得丰富一些。例如,在美国各地许多以华人为主的教会里,来自中国内地的老人越来越多,很多人来教会的目的主要是排解寂寞,这里是很多老人在美国惟一可以交流的社交场所。

  最近几年,情况也在慢慢发生一些变化。例如,越来越多的新移民不再坚持要父母住在美国,毕竟国内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改善,不必再担心父母在国内的生活问题了。如果父母行动不便,也可以请保姆来照顾。在美国雇个保姆,管吃管住还要付1000多美元,同样的费用在国内可以请10个保姆了。要排解父母的寂寞,就干脆生个孩子送回国内让父母带,在美国实在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,而且费用也高得惊人。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,每个月都要接待10多位父母,他们都是在美工作的新移民,是来给婴儿办理证件回中国的。

  来源:

加成移民咨询中心

移民热线:010-65155588